炙手可熱的古樹茶 | 古樹茶探討(四)

2016-06-21 09:56:00    admin    10746    轉貼:經典普洱論罎


(景邁山栽培型古茶園)

古樹茶,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一箇名詞,隨著普洱茶市場對古樹茶的熱追,古樹茶的關註度和價格也是一路飆陞,自2013年開始,市場上諸多的熱錢也開始流入普洱茶市場,而古樹茶更是倍受關註和炒作的對象,“普洱古樹茶”,儼然已經成爲高端奢侈品的代名詞。

那麽,古樹茶究竟從何時開始備受青睞的呢?

先來看看普洱古樹茶的故事好瞭。

古樹茶,嚴格意義上分爲栽培型和野生型,所謂栽培型,是指在百年前,由濮人先輩刻意選種、栽培,栽培的目的就是用於製作茶製品的,這類茶樹,是有經過刻意馴化與選種,適宜品飲的品種,而野生型,特指原始茶科植物,在野外自然繁殖,沒有經過人工馴化和改良,野生型茶樹因爲品類繁多,且部分品類有微毒,在雲南當地俗稱爲“苦茶”,喝瞭會有腹瀉、嘔吐等應激反應,併不適宜作爲茶飲。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葉之前,栽培型和野生型古樹茶在雲南統稱“野生茶”,在當時政策下,國傢併不允許私人做茶,所有的茶都是由中茶公司統一供銷,而在當時,栽培型與野生型茶樹沒有明確的區隔,也沒有相關的藥理學檢測,無法保障食品安全,所以在當時,中茶公司及下屬茶廠是絶不收購古樹茶的,而當時的茶農由於經濟原因,也不會去採摘製作古樹茶(採摘費力,還賣不齣去),因此,可以説建國之始直至九十年代末,是沒有古樹茶生産加工歷史的。

坊間目前流傳的很多説法中,紅印是“古樹茶”,八八青是“野生古樹茶”,均爲錯誤解讀,印級茶的加工年代下,使用的原料應爲大小樹混採茶,在印級茶生産年代背景下,不存在樹齡大小的概念,是茶樹就會採,而八八青的加工年代下,所使用的原料則不摺不扣的是颱地茶…. 還有諸多“八十年代私人定製野生古樹茶”“九十年代定製野生古樹茶”均可列爲臆造茶品。

石崑牧先生的著作中記載,九十年代後期,在思茅何仕華先生和國傢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駱少君女士的努力之下,栽培型古樹茶纔第一次正式通過國傢檢測,被證實爲可以安全飲用的茶類,至此,栽培型古樹茶纔第一次驗明正身,可以正式進入安全食品範圍。

雖然被證實可以安全飲用,但古樹茶由於條索粗壯、外形不夠美觀,在當時追細嫩、追美觀的加工原則下,古樹茶依然不受青睞,大多數茶廠不願加工此類茶品,甚至在1997~1998年之間,髮生有茶商委託茶廠加工古樹茶,而茶廠齣於美觀考慮,加入大量高成本、細嫩、顯毫、條索美觀的優質颱地茶來進行茶品“美容”的事情。

直至九十年代末期九九易昌號的問世,纔正式開始瞭普洱古樹茶的時代。

2001年,石崑牧先生通過大量深入研究,首次提齣瞭完整的古樹茶優勢理念,倡導拉動古樹茶市場,併開始訂製古樹茶,衕期,亦有諸多茶商、茶號開始關註併訂製古樹茶,至此,正式開創瞭普洱古樹茶市場的先河。

隨著近幾年古樹茶市場的陞溫,現在坊間茶品,大有不叫“古樹”就沒有市場前景的趨勢,而茶友小聚,把盞言歡的場閤中,沒有幾泡有名堂的“古樹茶”鎮場,則更有上不得颱麵之嫌瞭。

那麽,古樹茶究竟怎麽好?又好在哪裡呢?

古樹茶在建國之後的歷史中,一直是不被人重視的,直至九十年代末,我國的普洱茶加工歷史上,也沒有真正規模的古樹茶産品,古樹茶的優勢理論,是石崑牧先生在潛心研究普洱茶相關知識之後,於2001年首次正式提齣完整理論,指齣古樹茶的優勢所在。首先來説,普洱茶,歷來以濃釅見長,講求茶湯入口厚重滑潤,相信不少茶友都體會過優質的普洱古樹茶茶湯入口的稠厚感,這種稠厚感的主要來源,則是茶葉中豐富的果膠質等物質決定的,古樹茶在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在野外要麵對各種嚴苛的自然條件,因此要有足夠強大的根繫來作爲穩固的基礎,根繫龐大,吸收土壤中養分及礦物質的能力就越強,而高大喬木,尤其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山脈上的樹木,山癒高,空氣就癒稀薄,氣壓也就癒低,茶樹在這樣的特定環境裡生活,茶葉的蒸騰作用相應地加快瞭,爲瞭減少芽葉的蒸騰,茶葉本身就會形成大量的芳香油,來抑止水分的過分蒸騰,高山地區晝夜溫差大,越高處相對氣溫越低,茶葉生長速度慢,這樣就有利於茶葉內的成分,如單寧痠、多醣類和芳香油等物質的積纍和保存,這也就造就瞭古樹茶的內含物質更豐富,滋味更飽滿,耐泡程度也更高的特質。

從茶性上來看,自古以來,醫書藥典中對於茶的記載都是“性本寒烈”,尤其雲南大葉茶類,多酚類物質含量更高過其他茶類許多,苦澀度也更高,刺激性更強,這也是很多港、颱舊觀念中提到的普洱生茶併不適閤飲用新茶的原因,其因便在於新生茶茶性過於寒烈,多飲之下,難免傷及身體。而雲南當地少數民族在飲用此類茶品時,多用瓦罐烤製,去除寒性後再煮製茶湯飲用,相當於對茶進行瞭簡單的炮製加工,去其寒性再飲用,但在內地,茶客們則大多喜用功夫茶泡法衝飲,茶湯濃度較高,也併無改變茶性的工序,這樣的茶湯,久飲之下,難免刺激腸胃,寒傷髒腑,因此,早期普洱茶在港、颱的品飲歷史中,是基本不喝新茶的,一定要入倉快速陳化,待寒性去除之後,纔會大量飲用,石崑牧先生通過對古樹茶的仔細鑽研之後,髮現很多古樹茶在閤理製程之下,茶性微涼非寒,在衕等攝取量之下,對身體的刺激性更低,寒性也較弱,隻要控製好每日的攝取總量,不要過量飲用,絶多大多數體質健康的人是可以適宜日常品飲的,也終結瞭普洱茶新生茶不適宜飲用的早期理論,古樹茶,至此開創瞭普洱茶的歷史新篇。

前麵簡單的介紹瞭古樹茶的前生今世和茶性特點,下麵主要是聊聊古樹茶轉化的優勢!

衆所週知,普洱貴陳,在保存良好的前提下,越是年深日久的老茶便癒髮珍貴,市場價值也越高,普洱老茶更以其不可再生的特性成爲年年漲價的珍品,坊間仿冒做舊,以次充好的所謂“老茶”更加讓消費者頭疼不已。

相信目前絶大多數普洱茶的愛好者都會已擁有自己“養”齣來的老茶爲榮,這就涉及到一箇問題,我們究竟要等多久?纔能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老茶呢?首先,我們先確立一箇老茶的標準,以目前坊間大多數公認的標準來看,通常十年以上的茶品會稱爲舊茶,而二十年以上的茶品,纔會被稱爲老茶,不過,這箇標準在現在看來,缺乏一定的嚴謹性,隻能祘作約定俗成的規則而已,因爲隨著普洱茶的盛行,大江南北諸多愛好者和茶商都有自行存茶,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巨大,而南北方溫濕度差異造成卽便存儲年份相衕,茶品口感和茶性也截然不衕的結果,在經典普洱體繫中,石崑牧先生指齣瞭相對更嚴謹的標準,那就是以茶性在轉化過程中的“寒涼平溫熱”爲階段性指標,以我們常見的颱地茶爲蔘照的話,茶性從寒轉涼,在榦倉環境(年平均濕度60~75度,溫度25~30度範圍)下,大約需要7~8年,而由涼轉平衕樣也需要7~8年時間,大約十五年左右陳期之後,颱地茶茶性轉平,適宜大量飲用,如果想追求老茶溫補的效果,那麽最少還需要7~8年的轉化,茶性纔能轉溫,這樣祘下來,颱地茶最少需要20年的時間纔能轉爲溫性,這樣的時間成本,很多茶友很可能無法消費的起,衕時不能忽略,這還是在溫濕度相對舒適的環境下,如果涉及到更極端的環境,那麽需要的時間可能更長…

古樹茶,因其豐富的內涵物質造就瞭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古樹茶在閤理製程條件之下,茶性在新茶階段就已經脫離“寒”性,而呈現“涼”性,在閤理條件下存儲,隻需一箇陳化週期茶性及可轉“平”,適閤日常品飲需求,對身體的刺激性大大降低,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九九易昌號爲例,可以髮現古樹茶製品,在轉化速度上錶現齣瞭強勁的後髮製人優勢,九九易昌號目前如果以茶性的轉化爲標準的話,茶性已轉溫,轉化程度已經追平九十年代初期的八八青,而八八青轉化到目前的階段,已經用瞭整整二十餘年的時間…

石崑牧先生也公開指齣,九九易昌號如果再經過十年的陳化,其茶性轉化的效果則會超過八八青,成爲九十年代茶品的領軍者。迴觀經典普洱體繫石崑牧先生的定製茶品,以06年玉韻雅月爲例觀察,在經過八年時間的陳化之後,目前均已經完成第一週期轉化,茶性轉平而趨於溫,作爲日常品飲的口糧茶品已經可以完全可以勝任,絶多數茶友都可以適飲無虞,如果再精心存儲一箇週期,茶品充分轉化,假以時日,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擁有一片自己養齣的老茶與友人分享瞭。

市麵上號稱三四十年的古樹純料是否靠譜? 在這些所謂“陳年古樹純料”生産的年代,私人製茶(精製)是被嚴格禁止的,對於當時經濟價值不高的普洱茶而言,茶農實在無需擔此風險。另外,在計劃經濟時代至1985年何仕華先生與駱少君女士證明古樹茶安全無毒之前,古樹茶是被認爲可能有毒而禁止採購的。後來隨被證明無毒,但因條索品相不若颱地茶好看,依舊乏人問津。

到瞭2001年,石崑牧先生品飲“99易昌”、2000年首批“緑大樹”等古樹茶品,髮現古樹茶較衕期的颱地小樹茶茶品轉化速度快、口感厚實、韻底深沉。遂於網絡上(颱灣“茶巔話茶”)開始公開推薦古樹茶將成爲未來普洱茶市場的主流。古樹茶方纔因其茶質優異迴到公衆視野。因此在此之後所有標稱古樹茶的茶品之真僞尚需具體辨彆,而所謂“三十年老班章古樹純料”、“四十年陳茶農自藏古樹茶”則無需浪費大傢寶貴的時間。

粵ICP備16051002號
蟬知 蟬知5.3.4